您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动态 > 企业新闻

青春期的孩子,每一个坏习惯背后,都有你没看到的需求

发布日期:2021-11-10 浏览次数:117

  父母的理解和认可,都会带给孩子一份温柔坚定的力量,让孩子有勇气重新尝试回归学习。

  孩子无法沟通

  是因为父母不会好好说话

  记得曾经看过一部电影叫《我杀死了我的妈妈》。

  里面的妈妈跟青春期的儿子就像敌人一样。

  开车送儿子上学的路上,两个人因为“哪个广播台更好听”吵起来了。

  妈妈不接受儿子的意见,一生气就对儿子吼了一句:

  “你要是不满意,就滚下去!”

  周末本来说好让儿子邀请同学到家里玩,妈妈却临时反悔,甚至威胁儿子:

  “不听我的话就没有零花钱。”

  甚至没跟儿子商量,就直接给儿子办理了转学。

  妈妈认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对的,都是为了孩子好。

  但是这一切的事情,都让儿子恨得咬牙切齿。

  就连去新学校的当天晚上,母子之间也是硝烟四起。

  儿子甚至撂下狠话,并羞辱妈妈:

  “我会在17岁最后一天的最后一分钟,给你打最后一通电话!”

  从此以后,老死不相往来。

  这一字一句,都充满了怨怼和仇恨。

  在这样的情况下,还想孩子和你沟通?

  不可能!

  命令一旦开始,谈话就结束了。

  很多时候,父母以为的沟通,其实更像是单方面的控制。

  知乎上有一个关于和父母沟通的问题。

  有一个高赞回答是这样说的:

  和父母沟通不了的时候,根本不会绝望。但是日积月累之后,会把这份亲情消化殆尽。

  到那个时候你就会觉得你们之间仅仅只是有血缘关系,却恨不得成为陌路人。

  明明父母就在隔壁,但是孩子却选择躲在房间。

  就算父母口口声声说着自己爱孩子,但是孩子却不愿意靠近。

  因为他们感受不到温暖和爱,只觉得每次的沟通都像一条绳子,束缚着他们,让他们喘不上气。

  好好说话,才是沟通的前提。

  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,正处在成人感迅速增强、但心理却不成熟的时期。

  他们有自己的高自尊,他们需要一个平等的沟通身份。

  他们需要父母的倾听,也需要父母的闭嘴。

  和他们沟通,最重要的一点,就是“把他们当人看”。

  不要把他们当成附属品,掌控他们的一言一行,而是把他们当成一个“成年人”,当成一个朋友那样平等的身份去沟通。

  孩子沉迷网络,是因为缺少陪伴

 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“中小学生及其家长网络游戏认知与态度研究”的报告,报告显示:

  孩子沉迷游戏行为与亲子关系密切相关。

  亲子关系越差,越易导致孩子形成沉迷网络游戏的行为。

  就像上次同学聚会的时候,听一个做心理咨询的朋友说的一个故事。

  一位妈妈,带着14岁的儿子进来就问:

  “能不能帮忙看看我儿子为什么沉迷网络?

  他一天到晚,不是玩手机,就是打开电脑和别人连线打游戏,我实在没办法了,不知道要怎么治他。”

  本以为男孩有什么难言之隐, 但是和心理咨询师聊开以后,男孩却略显委屈地说:

  “一直以来,他们都忙着工作,都不怎么理我。

  一起打游戏的网友对自己都推心置腹的,所以我喜欢跟他们一起打游戏,一起聊天的感觉。”

  妈妈听到男孩的话,有点愕然,又有点愧疚。

 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过:

  “游戏过程可以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,因为缺失,所以渴求。”

  孩子沉迷于网络世界,往往是因为在现实中需要陪伴的时候,无人来陪,需要倾诉的时候,无人倾听。

  当他们在网络中得到了慰藉和归属感时,当然就选择沉迷其中不可自拔。

  就像《少年说》里的男同学叶子健,在台上委屈大喊的话一样:

  “你们大人总是这样,为了图现在的安静,用手机稳住我们。等我们长大了,沉迷于手机,你们又会觉得,是手机耽误了我们。

  可是你们有没有想过,在小的时候,是谁把手机塞到我的手里?又是谁,放弃了对我的关爱和陪伴?”

  要把孩子从网络中拉出来,需要的是父母真心的关爱和陪伴。

  正如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所说:

  “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学生沉迷网络,就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,给孩子丰富多彩的生活。”

  爸爸可以多和孩子出去打打篮球、跑跑步,不仅能强身健体,还能增进亲子间的关系。

  孩子的青春期,非常需要父亲这一股强大的力量,约束和支撑他们快速成长。

  妈妈可以多和孩子分享生活的趣事,听听孩子青春期的烦恼。

  相比于爸爸严肃的模样,孩子在温软的妈妈面前,更愿意倾吐心事。

  孩子攻击他人,是因为父母暴力对待

  看过一期《变形记》,里面有一个叛逆的14岁暴力少年,叫梁佳铭。

  他总是喜欢用暴力威胁别人,用暴力解决问题。

  在山区生活的时候,学校生活不顺心,他就气冲冲地,夺走灭火器,要找校长算账。

  校长不在,他就徒手把校长室的玻璃打破泄愤。

  问工作人员要匕首,工作人员不给,他就砸了拍摄用的摄像机镜头。

  和别人吵架动粗,几乎贯穿了他整个山区变形的生活。

  但是,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幕,是他和爸爸在山区生活的时候,打了一架。

  双方都收手后,梁佳铭嚎啕大哭,质问父亲:

  “你这辈子再赚多少个几百万,你能挽回我这十几年吗?”

  “你每次打我一拳,你睡觉的时候,你想过我没有?”

  原来,从小到大,父亲对他的教育,总是非打即骂。

  所以梁佳铭长大以后,他对父亲充满了怨恨,同时也在父亲身上,学会了用暴力解决问题,发泄情绪。

  比如他让父亲给他买最新款的手机,父亲不买。

  和父亲厮打起来,打得双方身上、脸上都挂了彩。

  《原生家庭:如何修正性格缺陷》一书里曾写道:

  “不健康的原生家庭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,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。”

  暴力,是一个容易被复制的行为,尤其是在家庭教育中。

  2014年美国《儿科》发表的研究论文也指出,

  对于孩子来说,他是否认为“打人是可以的”,或者长大后是否打人,最强的影响因素,就是他小时候是否被如此教训过,以及被体罚的频率。

  父母暴躁易怒,孩子也学会了用同样的方式来面对身边的人。

  打孩子,是最吃力不讨好的教育。

  孩子小的时候犯错,父母的循循善诱,以身作则,就能很好地避免孩子复制暴力。

  张怡筠老师曾分享过一个故事。

  她一个同事,儿子从小学习就不太好,但是妈妈从来不会逼着孩子拼命学习,而是鼓励孩子。

  所以她的孩子,从上学到大学毕业,都没有厌学、逃学的想法。

  平时孩子在旁边看书玩乐的时候,她就在旁边陪着孩子,或自己看书,或织毛衣。

  在妈妈的陪伴下,孩子的情绪也一直非常平和稳定。

  正是因为孩子从小就生活在这种温和的氛围里,孩子到了青春期,也不会有过激的行为。

  孩子在青春期里的每一个问题,都是在表达对父母的愤怒。

  如果在孩子小时候,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尊重。

  等他到了青春期,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。

  如果孩子已经进入了青春期,那就给孩子更多的关心和爱,引导他们更好地走向成人期。

  青春期是孩子留给家长最后的机会。

  为了孩子,父母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态度。


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?

0 0
网友评论

管理员

该内容暂无评论

美国网友
查看更多 >>

推荐案例

    暂无推荐内容...
在线咨询
微信咨询
联系电话
0516-87908666
返回顶部